亲子交流(收集3篇)

时间:2024-08-05 来源:

亲子交流范文篇1

关键词:亲子沟通研究;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35-03亲子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了亲子沟通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该领域获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纵览这些研究成果,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亲子沟通内涵界定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太清晰、研究方法比较单调,为提高研究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本文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反思与探析。

一、亲子沟通内涵需明确

“沟通”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常用词,不论是在我们的日常口语表达中,还是在许多研究领域,如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都会提到“沟通”这个词。也许正因为“沟通”是一个我们很熟悉且使用广泛的词,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对“亲子沟通”这个词的明确界定。由于核心概念的模糊,使得亲子沟通的研究也就没有统一的、清晰的、可靠的操作指标,研究者出于各自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测量指标,造成众多结论分歧。2003年就有学者提出,现有研究在亲子沟通的内容、沟通满意度、沟通对象和青少年性别对亲子沟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标准。迄今为止,查找相关文献,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仍未对“亲子沟通”形成统一的明确界定,有的即使有定义,但也未做深入剖析,在研究设计时,不知不觉偏离核心概念,使得研究取向不清晰。

在英文中“communication”译为沟通,也包含传播、交往、交流之意,这些词在中文里的使用是有差异的。查找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传播”解释为“广泛散布”,“交往”解释为“互相来往”,“交流”解释为“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沟通”解释为“使双方能通连”。由此可见,若排除物质与文化层面的指向,“传播”一般是指信息的单向流通,主要是点对面;“交往”含义较为宽泛,社会就是一个交往的网络,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先决条件就是其成员之间的交往。有学者认为,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以一定的物或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交流”与“沟通”较为接近,都有信息的双向流通之意,这也是亲子沟通研究中经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沟通”一词,意为信息、事实、信念、态度和感受等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接收与理解过程,注重对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与规律的研究,沟通更强调信息交换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也有学者提出,沟通是指行为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到真正理解或共识的行为。所以,“交流”虽有双向流通的意向,但它仅仅描述的是信息流通的来往方向,不必反映流通的效果,而“沟通”强调“沟”而务求“通”,必然反映流通的效果。

明晰“沟通”的内涵后,“亲子沟通”的界定就相应明确。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不仅指向信息的交流,还反映亲子之间获得相互理解、形成情感相通、达成共识的交流结果。

二、研究内容需明察

明确了亲子沟通的内涵,就如研究道路上找到了路标,所有的研究设计应在其指引下朝着研究目标迈进。要使研究内容不偏离轨道,在做研究设计时就需要围绕核心概念的内涵加以明察。

我国目前亲子沟通相关研究中,大量存在由于核心概念模糊导致研究内容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如亲子沟通问题的研究。“沟通问题”是当前国内亲子沟通研究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一个词,在亲子交往中,亲子沟通与亲子冲突是相对应的,长期的沟通不足或沟而未通,可能产生亲子冲突,导致亲子矛盾或亲子交流方面的种种问题。若沟通了,亲子冲突就可以避免或及时化解。沟而未通是未沟通、误沟通、假沟通类非沟通行为。因此,亲子沟通问题研究实际上研究的是亲子交流中的非沟通、亲子冲突、亲子矛盾等问题。与此类似,又如“亲子沟通的改善研究”之类提法显然也是不恰当的,确切说应是亲子沟通的达成(或实现、促进等)研究。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沟通模式,如Fitzpatrick提出的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模式,进而根据这两个维度得分的高低组合成亲子沟通的四种类型:一致型、多元型、保护型、放任型。不同的沟通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沟通结果,即在相互理解、情感相通、达成共识实现的层次与程度上会有差异,但沟通的信息源方一定有努力“连通”的目的,且架起一座桥梁把信息源方与接受方连通在一起。所以,沟通不是交流。如果我们把它们混为一谈,就会出现如“沟通问题”类自相矛盾的提法。

另外,如果我们不把握清楚亲子沟通的内涵,就会在一些相关问卷设计中出现混乱状态。如沟通频次、沟通时间、沟通内容等研究,被调查学生很可能有的报告的是沟通情景,有的报告的并不是沟通情景,不能真实反映亲子间的沟通状态,而只是交流状态。如孩子回到家,对妈妈说:“妈,我回来了”。妈妈说:“好,快去洗把手,马上吃饭了”。又如:餐桌上,孩子说:“爸,今天学校……”爸爸打断说:“哪来那么多的废话,快吃饭,吃了做作业去。”等这样一些对话能称之为“亲子沟通”吗?显然不能,应是“亲子交往”或“亲子交流”、“亲子对话”。

根据亲子沟通内涵的界定,按照“5W”的思考路径,亲子沟通的要素应包括:沟通者(who)、目的(why)、信息(what)、沟通方式(how)、环境(where)。因此,亲子沟通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沟通双方影响因素研究,包括父母与子女双方的人格特征、性别特征、沟通态度、沟通兴趣、沟通技能、地位结构等;二是沟通重要性研究,主要考察亲子沟通与子女心理健康、压力应对方式、问题行为、学业成就、同伴交往及社会适应等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三是沟通话题研究,包括亲子沟通话题涉及范围、亲子性别匹配差异等;四是沟通方式研究,主要探索亲子间如何做决定、问题解决过程等;五是沟通环境研究。根据生态系统模型理论,所有影响父母行为及儿童发展的因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该系统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微观环境系统、中环境系统、外环境系统、宏观环境系统。家庭、学校是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微系统,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中间系统,而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影响他们的环境,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条件等构成了外环境系统,最后,儿童所处的具有一致信仰、习惯、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或亚文化的社会机构组织构成了宏观系统,这些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父母—儿童之间的参与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亲子沟通环境研究涉及多个层面,如宏观层面的文化背景、风俗传统等,外环境层面的父母学历、职业类型等,中观层面的家校关系亲密度、家校之间联系方式等,微观层面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氛围等,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动态发展机制等。

三、研究方法需丰富

目前国内亲子沟通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多以问卷法获得数据资料,通过统计的方式获得结论,问卷也较多使用的是单方报告法,近两年也有少量的亲子双方报告及行动研究、质性研究。

从了解的角度来说,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双方互动性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单以静态的问卷调查难以反映沟通形成的机理及发展变化的特征。因此,一方面问卷调查应分别进行父、母、子三方报告,同时辅以纵向的追踪研究,能较好地考察父母及亲子之间对沟通的知觉差异、互动机制的演变特征等;另一方面,需要以访谈、观察、沟通日志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阶段学生亲子沟通的特点。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而我国目前深入的微观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研究方法的丰富加以完善。

从干预的角度来说,行动研究是现有阶段一种较为容易操作的方法。关键是,怎样在行动中提炼出沟通得以实现的要素,并将之转变成比较高效的可复制的训练模式。目前我国相关研究还是空白,尽管社会上很多亲子培训机构在如火如荼开展着相关培训,但作为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上还未查到。当然,若要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实验法应是最佳的选择,但在核心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变量的选择及无关变量的控制等方面需要周密思考,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途径,这在本领域研究中将会非常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2]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3]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4,(2).

[4]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5]王争艳,刘红云,雷雳等.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亲子交流范文篇2

一、亲情淡化的原因

1.家庭原因。

(1)沟通障碍。有些聋生毕业后,与父母发生争执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解不开的结时,会来到学校求助于教师,可是许多聋生家长却无法与自己孩子进行沟通,甚至有些家长还没意识到与自己的聋哑子女进行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具备相互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既不能表达各自的情感,也不能取得相互的理解,导致相互间关系不和,亲情日趋淡化。另外,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懂手语,不懂得如何跟聋孩子进行交流,还有一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这样一来,孩子有什么急事、难事,很难与父母进行沟通,久而久之,急躁、倔强的脾气形成了,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后,除了生活上必要的照顾外,对孩子其他的事基本不闻不问。渐渐地,这些孩子与父母在精神上、情感上越来越疏远,这种亲情的淡化潜藏着极大的隐患。待这些孩子毕业后回到家中,踏上社会,失去了与教师的交流,连最亲近的父母都无法或不去与他们沟通,那么,与其他健全人的交流就更难更少了。只要是聋哑人,就认为是的共同语言的“好朋友”,故而很容易结交那些游手好闲、东走西逛甚至犯有各种盗窃行为的聋哑人,与他们同吃同住,同玩同乐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家教方法不对。最典型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娇纵型。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又聋又哑,便一味地怜爱,结果越宠越娇。孩子在溺爱中长大成人后,一旦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便会不满滋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二是棍棒型。由于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孩子有什么不好家长就打,靠“压服”、“打服”而非说服、感化。据调查统计,那些性格倔强的聋孩子挨打时,经常这样想:“现在我打不过你,只能忍;有朝一日我长大了,有力气了,而你们老了,看我怎么揍你。”

2.学校原因。对聋生家庭中亲情关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聋生家长没有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对聋生的亲情体验和实践缺乏研究,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

二、增进亲情的策略

1.回味体验,感受亲情。绝大多数聋生的父母是关爱孩子的,问题是许多聋生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聋生也是有丰富情感的,之所以不少聋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冷漠,很少动情,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个问题,没有用真情打动他们。因而,学校要重视亲情教育,把握情感教育的特殊性,通过各种渠道,抓住教育契机,使学生去体验亲情,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体谅之情。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用心灵去回味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子女的无尽爱意和殷切希望。开展“感恩父母”或者“心怀感恩”等主题班会(队会)活动,学生通过联想、记忆,把最好的、最值得珍视的情感经验提取出来,挖掘出蕴含在平淡生活中的浓浓亲情。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感悟中,一些原本不起眼的琐碎小事,一些原本无动于衷的生活片断,一些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此刻被激活,被理解。田野里、烈日下,父母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动着学生;马路上,车厢里,父母的牵手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距离。

2.学会沟通,加深亲情。

(1)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通过面对面或者电话沟通,使家长认识到与孩子之间沟通的重要性,懂得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和爱护,学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内心需求。还组织家长学习常用手语,提醒家长经常用手语或书面语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当孩子遇到困惑与问题时加以引导或及时与我联系。引导家长多与孩子一起活动,在共同的生活中建立起信任感,建立起亲情的乐园。

亲子交流范文篇3

3~6岁是掌握语言的关键期,也是幼儿发展语言的黄金年龄。如果错过这一阶段,或者在这一阶段给幼儿以不恰当的示范或指导,那么很可能使幼儿出现语言障碍,或者形成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印度“狼孩”卡玛拉7岁回到人类社会,她虽然具备人的生理解剖特点,但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嚎叫。经过7年的教育,也只学会了45个词语。一位名叫基尼的美国女孩,从小被父母关在一间小屋子里,13岁被人救出来时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心理成熟程度只相当于一岁的幼儿。后来有专人对她进行辅导和训练,经过四年,她说的话依然支离破碎,接近两岁左右孩子说的“电报语”。相反,日本侵华时期,在我国东北地区抓捕了许多的农民做劳工,其中有一名叫刘连仁的,逃进深山老林中藏身,新中国成立多年后被人发现并解救出深山时,由于多年不说话,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但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他的语言能力逐渐得到恢复。

通过平时的观察,幼儿在平时的语言表达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词不达意、说脏话、不能大方主动地交流等,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好好把握教育的契机,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家庭教育在幼儿语言发展的空间、时间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这是幼儿园不能取代的。因此家长应该把握好幼儿语言发展的这一最佳时期,随机进行亲子交流,打开幼儿语言发展的空间,让幼儿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一、“给力”的前提:鼓励与引导促幼儿乐意表述

幼儿到了3岁以后,随着大脑迅速发育,听音器官和发音器官相应成熟,语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孩子不仅爱说话、爱提问、爱听别人讲话,也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由于语言与思维的不同步,心里想说的话,通过语言表达时,往往出现重复、停顿、不连贯、吃力等现象。我去北京出差学习的那段时间,父母总带着儿子边看新闻边描述:“妈妈现在在北京学习,你瞧这就是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呢!”胡爷爷在开会哦!看天气预报时也不忘指指地图上的北京,并带着儿子一起读。当我出差回来后的一天晚上正吃着饭,儿子在客厅指着电视机大声地一遍一遍地说:“妈妈、北京、胡爷爷……”孩子这样的表述很正常,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说话,更重要的是学会等待,让他把话说完,并善于引导。爸妈后来一解释我才明白。于是我静静地走过去,蹲下来抱着儿子说:“宝贝刚才是说胡爷爷开会的地方是妈妈这次去学习的地方――北京,对吗?”儿子点点头,于是我带着儿子完整地练说两句话:“胡爷爷在北京开会。妈妈在北京学习。”

在家长的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下,孩子不但能乐意表述,还能在家长的引导教育之下慢慢学会怎样完整流利地表述,同时也有利于表达的爱好从情境性的不连贯语言向连贯性语言过渡。

另一种乐意表达的方式:申辩,也是俗话说的“顶嘴”。有的家长喜欢那种俯首贴耳“听话”的孩子,家长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撒谎、推脱责任埋下隐患。孩子的“强词夺理”本身就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和引导孩子,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给力”的习惯:耐心倾听促幼儿自信表达

家长的耐心是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没有耐心的教育必然失败。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家长首先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三不”交流习惯:不要打断讲话、不能不假思索地做出某种结论、不要随意评价或简单地应付。家长应该有耐心,同时力争让孩子感到家长与他们对话时地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绝非专制式的。这样孩子才能放松,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信大方地表述和交流。同时要寻找适当的机会为孩子搭建展示表达的平台,在众人面前应该鼓励幼儿表现,无论是唱儿歌还是讲故事都可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也可以鼓励幼儿与他人进行交往。这样孩子的语言表述才能大胆而充分。

三、“给力”的技巧:随机教育让幼儿正确理解

幼儿语言教育也是随机教育的一种体现。在生活中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2010年下半年街头巷尾都张贴着那个头戴鸭舌帽的通缉犯的通告。一天在车上儿子问我这张通告上是个什么人?我认真而严肃地告诉儿子,这张通告上的人因为偷窃和故意杀人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现在警察叔叔要请大家帮忙一起抓住他。听完我的讲述后,儿子稍作思考后静静地问:“妈妈,你偷了别人的菜吗?”我一愣,立马感觉到平时在电脑上玩的农场游戏让儿子产生了误解。于是随即对儿子进行教育:妈妈在电脑上玩的游戏不是“偷菜”,而是“收菜”,是帮别人将成熟了的瓜果蔬菜采摘下来。听完,儿子似乎松了一口气,煞有其事地答道:“哦,明白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也万万没有想到孩子居然会把通告上那个人所做的事情与我玩的游戏联系在一起。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这样的随机教育和亲自交流中,让孩子正确地理解,区分一字之差的不同意思,这样让幼儿更好地认知、理解、接受和再利用、再创造。无形中也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四、“给力”的环境:营造良好环境,促幼儿语言智能发展

幼儿的语言环境是成人与幼儿共同构成的相互交流的情境,成人对幼儿语言智能发展的关注和幼儿自身言语活动的自发倾向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幼儿自己也参与其中的环境。理想的发展语言的亲子交流环境包括:

(1)在温馨的房间内摆放幼儿感兴趣的玩具、物品和材料,在家长的引导之下边探索边学习,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功能,努力营造游戏的氛围。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语言是最自然的。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多玩耍,也要多和孩子说说话、做做游戏。

(2)多带幼儿走出家门去超市、动物园、公园,从多种场合观察、体验,丰富和充实其经验,增加学习和表达的愿望;充分利用各种环境,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周围景物,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

(3)鼓励幼儿与人交往,因为语言智能发展是一种不可抑制的人类特性。当幼儿想表达时,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由听到说才成为可能;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和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让孩子愿意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还应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来与幼儿进行日常对话。

【亲子交流(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写人的日记(整理1篇) 2024-08-04

精选笑猫日记(整理2篇) 2024-08-02

三年级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8-01

学游泳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8

我的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7-28

四年级日记[精选9](整理5篇) 2024-07-27

描写秋天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7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收集3篇) 2024-08-05

亲子交流(收集3篇) 2024-08-05

秋的颜色作文(整理3篇) 2024-08-05